十里蛙声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妙在何处

十里蛙声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妙在何处

蛙声十里出山泉妙在何处

齐白石的画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是一幅命题画,是一幅很难画的题目。因为,蛙声没法画;十里也难画;有山还要有水,难度相当大。然而,齐白石是位十分聪明的画家。经过巧妙构思,他画了一个山涧,中间有急湍的流水,远处有两个青青的山头,水中有小蝌蚪六个,随水摇曳。意思很清楚:小蝌蚪们的妈妈——青蛙,正在远山那边叫呢,其声传到了山涧这头。构思和创作十分奇妙、独特,所以受到了人们喜爱。这幅画不但国家印制成了邮票,也收入到了小学生教科书,是公认的齐白石的代表作之一。

十里蛙声出山泉

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墨线

一、这幅作品是一位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共同创作完成的艺术成果,集二位艺术家智慧于作品中,展现了国画艺术的风采。

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是齐白石的晚年之作。此诗句出自清代查慎行(又称查初白)的诗《次实君溪边步月韵》:“雨过园林暑气偏,繁星多上晚来天。渐沉远翠峰峰淡,初长繁阴树树圆。萤火一星沿岸草,蛙声十里出山泉。

新诗未必能谐俗,解事人稀莫浪传。”据说是老舍先生去齐白石先生家里做客,翻阅清代诗集,取其一句作为命题,让齐白石为其作画,齐白石经过深思熟虑后,挥毫泼墨终于完成这一任务,老舍看后拍手叫绝。所以说是二位艺术家的智慧,产生这一意境深远的绘画作品。同时也成为艺术界的一段佳话。

二、一个文学家和书画家共同完成的书画作品,在绘画中很巧妙地表现出了诗意,画中有诗,在动与静的诗境中产生无限的艺术魅力。

在欣赏齐白石这幅画的时侯,其诗画的意境和原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原诗作者的心境无关。毕竟老舍在出题目时,只是将诗中的其中一句拿出来,单就这一句的诗意设题用绘画语言来表现出来,从而达到诗与画的结合,产生出新的意境。

三、从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来分析,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,是一幅经典的山水之作。

十里蛙声出山泉

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

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青蛙的叫声是多么的美好。山里的泉水清清柔美,让人仿佛看见了一群青蛙正在清清的泉水打闹着,呱呱的叫着,相互传递着自间的情感。

十里蛙声出山泉

十里清泉有蛙声是什么意思

这是一句出自清代诗人査慎行的《次实君溪边步月韵》的诗句。全诗为:“雨过园林暑气偏,繁星多上晚来天。渐沈远翠峰峰澹,初长繁阴树树园。萤火一星沿岸草,蛙声十里出山泉。新诗未必能谐俗,解事人稀莫浪传。”查慎行(1650~1727),字悔余,号初白,浙江海宁人。康熙时举人,賜进士出身,官编修。其诗多记行旅,善用白描手法。著有《敬业堂诗集》。白石老人以此诗句作画,缘起于1952年的一天,老舍去拜访已92岁高龄的画家并出此题目请老人作画。但“蛙声十里”是听觉形象,要用视觉形象的绘画来表达,这是个难题。但老人毕竟不同凡响,数天后,终于画出了一幅4尺长的立轴,画着从山涧乱石中泻出的一道急流,几只小蝌蚪在激流戏水,高处为几笔远山,表示着悠远的意境。画面上的一切,竟是@此和谐而深邃,使人不见青蛙,却闻蛙声,真是画中有声,情景交融。这幅画作充分表达了白石老人的创造能力和艺术水平。

蛙声十里出山泉老舍

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。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,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。今年,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,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,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,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。关于这幅画有许多故事。核心是这幅画和文学有关。一是求画人是老舍先生,画是因文学而生的;其二,画是命题画,是按古人诗家的名句的意思而成画的,是文学和美术的共同产儿。

1951年,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,向齐老人求画。老人很漂亮地完成了四幅画作,裱出来之后,挂在寓中客厅西墙上,满壁生辉。老舍先生受了鼓舞,找了四句表现难度更高的诗句再度向老人求画,其中最难的就是查初白“蛙声十里出山泉”。查初白是清康熙时期的进士,官至翰林院编修,著诗万首,被誉为白居易、陆游之后的“那一人”。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,居然主动提供了绘画的构思。其中关于怎么画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,老舍先生用红毛笔写到:“蝌斗四五,随水摇曳;无蛙而蛙声可想矣”。

这幅杰作,真的是两位巨人用接力赛的方式取得的成果:老舍先生出题,出构思,定情调;齐老人继而完成美术构图和实现艺术创作。一句话,这幅《蛙声十里出山泉》是丰富想像力的辉煌结晶。而且,这种按诗意作画的绘画方式也就成了中国画里特有的一种创作门道,由于构思巧妙,意境绝佳,所产生的作品绝对是原创孤品,非常罕见,几乎件件都可能成为上上品,开启了一片美术新天地,为中国画常常复制自己找到了一条背律。

十里蛙声出山泉

(198)

文章推荐

发表回复

仅允许本站作者评论

评论列表(3条)

    联系我们

    邮件:邮件:kez888@sina.com

    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13:3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    关注微信